第(1/3)页 钱副主任盯着白板上那个刺眼的“T=0”,镜片后的面部肌肉绷紧。 她声音压得很低,却异常清晰:“顺利的话,给药到插管成功,体征初步稳住,各种监测管路全放好,十五分钟。” “这是最理想的状态。”她补了一句,像是在提醒所有人现实的残酷,“哪个地方卡一下,时间就得往后延。” 陈青锋的笔尖在白板上划过,留下痕迹:“T=0→ T=15min:麻醉诱导/插管/监测建立(钱)”。 十五分钟。 仅仅是开始。 “消毒铺单,摆体位。”陈青锋看向器械护士长。 护士长语速极快:“肚子、胸口、大腿根,全都要露出来,消毒面积大得吓人,铺单也麻烦。我们两组人一起上,最快也得十分钟。” 白板上时间轴延伸:“T=15min→ T=25min:体位/消毒/铺单(护士长)”。 “周主任,体外循环组。”陈青锋的笔尖指向体外循环的负责人,“股动静脉插管,建好通路,到机器跑起来,多久?” 周副主任的眉头拧成了疙瘩:“插管不难,但连管子、预冲、排气泡,一点错不能出。十分钟,这是底线了。” “T=25min→ T=35min:建立CPB(周)”。 “三十五分钟…”底下有人忍不住低声重复,嗓音发干。 这意味着,人推进手术室,到真正有机器能保命,起码要熬过半个多钟头。 这期间,那根随时可能爆开的主动脉,就像悬在头顶的铡刀。 “机器转起来,要观察多久才能稳定?”陈青锋紧接着问。 “最少五分钟。”麻醉科的钱副主任和体外循环组几乎同时开口,“得看血压、灌注、氧合全都达标才行。” “T=35min→ T=40min:CPB稳定(钱/周)”。 陈青锋的笔停在了“T=40min”这个点上。 “孙副主任,”他看向妇产科代表,“循环一稳,立刻动手。” “按您说的,五分钟,孩子必须出来。” “T=40min→ T=45min:剖宫产/娩出胎儿(孙)”。 白板上的时间轴,像拉满的弓弦,每一步都透着崩断的危险。 “孩子出来,新生儿科马上接手。同时,妇产科缝合止血。” “孙副主任,全身打着肝素,缝子宫,初步止血,大概要多久?” 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