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3/3)页 看着光鲜亮丽,怎么做这种活? 常诗语脸色没有变化,但是心里已经把温宁撇进不能深入往来的名单里。 “这是革命工作,温知青不知道有这个政策吗,年底猪可是能换粮食的,猪多少斤就能换多少斤粮。” 温宁哑口,她还真不知道! “你不说我还真不知道,没关注过这个,整天就想着上工挣工分。” 听着温宁讪讪的语气,常诗语没再继续,有些人来下乡但并不代表她什么都懂,大家都是来熬日子的,谁又比谁好贵? 其余的女知青听了一嘴,有佩服的,有嫉妒的,有不理解的。 林双鱼把这些目光通通收在眼底,既然没打算和这些人深交,那就不需要纠结。 今天联谊的大队一共有四个,知青有五十来人,这是大家下乡后第一次聚在一起,东省的占多数,只有林双鱼他们那一批全都是首都来的。 还有严鹤年。 相同的经历让大家多了不少共同语言,有些人开始诉苦,觉得下乡生活真的太累了,一点都不适应。 温饱问题都很难解决,其中莽山大队的知青抱怨最重:“我们大队去年都没分到多少粮食,我们有补贴勉强撑了过来,好多人家一个冬天饿得面黄肌瘦。” 赵星凯不解:“你们都正常上工,种的粮食怎么可能不够?” 一年种那么多东西,红薯,土豆,小麦,水稻,苞谷,高粱,可都是粮食! “对呀,累被累到了,却没有分到能填饱肚子的粮食,我们闹了,可支书让我们看了粮仓,确实没粮。” 赵星凯:“那粮食去哪了?” “减产,去年减产了三分之二。” 万分不解的赵星凯:“都是有经验的人,咋会减产?” “我们也不知道,又没人学过这个。”还不是村里说怎样就是怎样。 林双鱼听了一句后若有所思,减产确实存在,村里人其实也不想。 是这个年代作物的品种问题,产量确实少,再减产,粮食肯定不够。 第(3/3)页